金融界2月26消息 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2023年2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行。针对数字化变革引领银行业转型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有三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需要对战略层面进行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资料图)
银行数字化转型首要的问题需要对战略层面进行更清晰的认识,当我们讨论战略的问题又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大家通常来探讨不同的银行业机构他们拥有的资源禀赋、发展的路径、拥有的条件可能是差异性极大的,因此往往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选择,在实践当中大家也看到大型的银行业机构往往进行数字金融的整体生态布局,中型的银行业机构往往抓住业务某个能够深入的点来试图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小型的金融机构更多是发挥自己精准服务的功能,特别是扎根地方,这个在未来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围绕战略层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战略的同质化、竞争的同质化,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有时候它可能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因为差异化的战略也并不是都那么容易的,所谓的战略的跟随战略的复制,有时候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可能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何权衡好二者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从战略层面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一个手段或者过程,如果要看目标的话,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服务于生存,第二是服务于发展。如果从服务于生存的话,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利用数字化转型能解决一家机构当前面临的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而衡量的标准也是你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着眼于发展的话,考虑的问题是更加多元化的,比如在服务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国家的普惠金融、绿色发展这些重大战略目标方面如何更好的吻合一个机构的商业目标与你整体的社会目标,从而二者最后实现共赢,这是首先第一方面要谈的。
第二、需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
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来说,它的投入有很多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基础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在未来就是数据与人才,如果抓好这两个元素的话,未来整个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是可以预期的。一方面数据是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今天我们已经是大数据时代,大家每天都面对着海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如何变成要素、如何变成资产,这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去年中央推出了数据的20条,与此同时很多朋友也关注到去年底财政部出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就是围绕企业如何把数据资源能纳入到会计的核算当中。所有这些工作都意味着未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第一步如何在管理意义上能够把数据变成更好的应用的基础的资源,第二步在会计意义上如何使得数据资源更好的可计量、可交易、可入表,最后作为数据资产,这个是一个投入重中之重的考虑的视角。
与之相关的第二个核心要素也是老生常谈的人才问题。金融科技的人才到今天为止大家谈的非常多,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供给有所不足,但是我觉得进科技的人才培养也到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不是泛泛的培养人才,而是根据商业银行不同层次的需求,你究竟是管理性的人才、技术性的人才、研究性的人才、应用性的人才还是市场性的人才,实施更加精准的人才的治理,与之相应的要更好的考虑不仅从供给侧推动人才的优化,而且要从人才的需求侧来满足人才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对发展环境的需求、对文化环境的需求、对自身薪酬的需求,所以这是第二方面需要探讨的。
第三、需要有一系列比较好的保障元素
在众多的保障元素里面,我觉得有两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方面就是组织架构,另一方面就是激励约束机制。我们也看到之前人民银行在新的金融科技规划当中反复提到了行业机构要进一步激活数字化的运营能力,构建敏捷的创新体系。事实上一个商业性金融机构如果缺乏了比较有效的组织架构的支撑,它的很多战略很有可能只停留在PPT文化上,这是首先关注的一点。而与之相应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为什么重要,我们在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激励相融,就是把所有参与者的个人利益视角和整个改革推动者的整体设计视角二者在经济意义上最好的叠加在一起,因为整个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构内部主体外部主体是纷繁复杂的,内部有技术、业务、管理、风控不同层面,外部还有多元化的客户,还要面向监管。如何把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好,我认为从基础保障层面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再迈开新的一步。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