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的一只小黄鸭,手术室通道外的玩具车,病房里的“Tony老师”,天花板上的健康宣教海报,360°播放的“心灵鸡汤”,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棒棒糖……“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5·12护士节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持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临床一线,从这些人性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举措中,感受新桥人文护理的温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爱的呼唤:小黄鸭为患者代言,用图谱架沟通桥梁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患者病情重,多为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由护士实施床旁管理,因此病区床头均未设置呼叫器。但当患者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不能发声,也无法用语言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为照顾好这类患者日常需要,护士专门为他们在手边放了一只小黄鸭,患者有任何需要只需轻轻一捏,听到小黄鸭叫声后,护士就会捧着一本画有日常生活护理配图的绘本来到床旁,患者用手指绘本上的图片,护士就能很快明白患者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患者手边的小黄鸭(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用爱鼓劲:让小朋友信心满满走进手术间
在手术患者通道外,护士精心摆放了一排挖挖机、摩托车、奔驰电瓶车、玩具木马等,即将进入手术间的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一辆交通工具,在护士的护送下搭乘玩具车由患者通道进到手术间,让哭闹着与父母离别的小朋友们尽可能消除内心的恐惧。并且小朋友还可以从经过消毒的布偶墙上,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布偶,给自己加油打气。此外,护士还为勇敢走进手术间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亲手彩绘的“荣誉奖状”,帮助小朋友信心满满地以轻松的状态与医护人员一同迎接手术的挑战。
经过消毒的布偶墙(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心灵鸡汤:用爱补足患者“精神营养”
“阳光洒满道路,让爱与祝福陪伴您康复!”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中部天花板位置,悬挂着一组四面LED显示屏,躺在重症监护室各个方位的患者都能360°地看到显示屏上游走的字幕,滚动播放的是护士们精心摘选的一组暖心金句,这一份心灵鸡汤护士每周都会更新一次,让患者在时时聆听监护仪器冰冷的滴答声外,还能感受到一股爱心暖流,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在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这组屏幕会适时显示时间,确保患者对时间的认知需求,避免出现“时间”恐慌症。
放有暖心金句的显示屏(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视频探视”:让家人与患者“零距离”拥抱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为照顾到重症患者治疗需要,避免因家属探视增加的感控风险,所以谢绝家属入内探视。但患者入住监护室后,家属十分关切患者的恢复情况,患者也很思念家人。为此,护士专门为患者准备了平板电脑,患者和家属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家属聊天对话,时时了解彼此情况,从而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相思之情。
有人说,重症监护室外的墙,比教堂聆听到更多的祷告。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医务人员每天面对那些无助、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和监护室外那一双双殷切相盼的眼神,在给予最系统最精心的治疗基础上,为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相思之情,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下,制作了一个个温馨的小视频,让患者与家属“零距离”拥抱。
患者和家属通过视频电话聊天(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临时妈妈:不是真妈妈,却一样温暖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有这样一个人群受到护士们的格外关爱,他们就是刚做完手术正在康复中的小朋友,为解除孩子们的恐惧,护士们用橡胶手套做了充气玩偶等小玩具,画上人偶图案放到小朋友床旁,24小时为孩子们护理、喂食、更换尿不湿等等,就像一个“临时妈妈”,让小朋友们在监护室也能感受到温暖的母爱,不再害怕。
护士用橡胶手套制作的玩具(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正念疗法:做好心灵“守护者”
在肝胆外科病区,为给日间化疗的肿瘤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们在进行了专业的正念培训后,为患者们开展了正念疗法的指导服务。正念疗法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精神层面的对话,改善患者就医幸福感,缓解内心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患者提供了身、心、社、灵等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使其拥有完整的人格结构及正向价值导向,以应对生活中因病痛带来的不适与消极,进而从容地面对疾病,拥抱美好灿烂的生活。
护士为患者开展正念疗法指导服务(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Tony老师:虽不是最专业的理发师,但带给患者最温暖的美
在神经外科病区,为避免院外理发师入院产生交叉感染风险,科室专门配备了理发工具,由护士或护工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理发服务,并且做到理发工具一用一消毒,既满足了患者日常生活需求,又保证了病区感控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每周有一天为“洗头日”,为监护室患者开展床旁洗头服务,让长期卧床的患者也能神清气爽做好治疗。
护士为患者理发(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患者教育:从身体治疗到心灵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在肿瘤科、内分泌科和核医学科病区,为加强肿瘤、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全流程管理,他们在病区开设健康教育园地,定期开展相关疾病慢病管理健康科普讲座,让患者在治疗外更好了解疾病情况。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还巧妙地利用好天花板的空间,把“床上康复操”用真人演示图做成海报贴到天花板上,让卧床患者直观轻松地完成康复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肿瘤科病区还开辟“每周一讲”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包括“最开心的事、最难忘的事、最幸福的事、最遗憾的事”等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强其抗击肿瘤的信心和决心。
肿瘤科病区“每周一讲”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微型图书馆:读好书、长知识、消焦虑、解孤独
在神经外科病区和麻醉科手术室患者等待区,护士还专门设置了微型图书馆和图书角,由护士们分享一本好书,让患者住院期间,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缓解无人陪伴的孤独感。也为等候手术的患者准备一份精神食粮,排解等候手术时的焦虑和恐惧。
设置的微型图书角(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康复步道:助力患者康复路上步步前行
在泌尿外科和疼痛康复科病区走廊,护士在脚踢线位置每隔一米依次标注了刻尺,从1米、2米、3米到25米、30米,让手术后康复期患者下床进行恢复性锻炼时,一边扶着墙上扶手缓缓步行,一边看着刻尺记录自己每次行径的距离,从10米缓步增加到30米,一点点增强自信,在康复路上步步前行。
护士在脚踢线位置标注的刻尺(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魔法“棒棒糖”:用魔法打败魔法
小朋友在静脉采血拔针后十秒内必定嚎啕大哭似乎成了一道“魔咒”,为打破这一魔咒,军人门诊的护士们特地在采血窗口准备了一堆魔法“棒棒糖”,作为小朋友配合采血的甜蜜奖励,从而减轻患儿对采血的恐惧感以及家长的焦虑感。这一暖心举措,深受大小朋友的喜爱,小朋友采血后嚎啕大哭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真正做到了用魔法打败魔法!
采血窗口为小朋友准备的棒棒糖(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监护室投影仪:打开向阳而生的“窗户”
为打破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压抑的气氛,护理人员专门为长期卧床的患者安置了投影仪,在他们直视的墙上投放拥抱自然的画面、放松心情的音乐……奇妙的影像声加上优美的乐曲声,那一抹向阳而“声”的希望,奏响医护人员人文关爱的和弦。
给长期卧床的患者安置投影仪(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另一种温度:病房里的生日和节日祝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时对因生病住院治疗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患者来说有更深的感触。每逢春节、元宵节、妇女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等等,血液科病区的护士会送上一碗汤圆,或是一支手工永生花,或是一个手工香囊,或是一个粽子,或是一个月饼,都饱含着满满的深情。而在心血管内科病区,护士还会为住院期间过生日的患者送上生日祝福,用爱给患者在特殊日子里增添一份温暖。
护士给患者过生日(央广网发 谭又铭摄)
新桥医院护理处褚玲玲处长介绍,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时期医院人文建设更高要求。上面这些人文关怀举措不是哪一项规定中明确要求的内容,更不是临床护理中某一项收费服务项目,全都是护士们在日常工作中自发主动改进的细节。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正是从每天、每刻、每分服务的小事中来。医疗服务水平日益精进,优质服务举措不断创新,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用心关怀患者,才能让患者真正体会到“爱”。(曾理)
关键词: